(通讯员 李陆喜)为深化学院教师对地域文化遗产的认知,传承荆楚文化基因,持续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与职业素养。9月25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102会议室举办第八期“静思论坛”讲座。本次讲座特邀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成国教授担任主讲人,围绕“湖北地名的文化特征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”主题展开深度分享。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艾萍副院长主持,学院全体教师参加。
讲座开篇,吴成国教授以“火出圈”的湖北特色地名切入,他指出这些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、文化节目中的地名,不仅是地理标识,更是荆楚文化的“活名片”,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。
讲座中,吴成国教授围绕“地有名焉:作为文化遗产的地名与地名文化”、“荆风楚韵:湖北地名的文化特征”和“明珠遗泽: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”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。吴成国教授首先对地名、文化遗产、地名文化遗产三个概念分别做了阐释,并详尽讲述了地名成为文化遗产的历程。接着吴成国教授引用大量经典诗词、典故和文献,讲述湖北为什么简称“鄂”?“荆楚”之名如何得来?介绍了“湖北”省名的来历,以及湖北地名所蕴含的文化特征,动情讲述了湖北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,让我们真切感悟到,“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域文化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湖北大量地名打上了荆楚文化的烙印。”
讲座临近尾声,吴成国教授在结语中强调,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核心发源地,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,“湖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走在前列”,在传承优秀文化,提升文化自信自强,讲好中国故事、讲好湖北故事,促进民生发展,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。他表示学院教师可以发挥学科优势,将地名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、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,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索与实践中,让荆楚大地的“地名明珠”持续焕发光彩。讲座过程中,吴成国教授与教师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,耐心解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,现场气氛热烈,掌声不断。
本次“静思论坛”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,不仅让学院教师系统了解了湖北地名的文化价值,更为教师搭建了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桥梁,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将地域文化与学科建设融合的思考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后续将继续依托“静思论坛”平台,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开展主题分享,持续丰富教师学术交流形式,助力学院学科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。